Saturday, November 13, 2004

資金流入香港使銀行充斥更可觀流動資金,反得減息應付, 為何?

近日國際游資('熱錢'hot money)流入香港,使銀行充斥非常可觀的流動資金而未能與美國作同步加息---(這在聯繫匯制底下應有的利率槓桿調整,使港元美元貨幣聯繫匯率制度可穩著1美元兌7.8港元匯價的大致水平), 反而減息應付, 為何? Why?

香港自1983年10月23日實施1美元兌7.8港元聯繫匯率制度至今已有21年, 曾經面對很多政治和經濟的衝擊, 金融管理局之執政者及港府決策者皆堅持不變, 尤以董特首曾聲言不惜任何代價去保衞7.8的聯繫匯率 (這樣的說法本身已違反了經濟學的最基本的原則及邏輯); 也是正因如此, 97年10月的同業拆息HIBOR曾升至接近300%, 97金融風暴後遺症就是香港的股票價值及尤其甚者物業價值不斷下跌, '負資產'的名詞應運而生, 很多不甘壯士斷擘者漸漸地加入'負資產'的行列;

也正因為政府堅持7.8聯繫匯率不變, 同時也利用利率槓桿功用令匯制發揮到預期的套戥效果; 實話實說, 金管局在這21年也不斷修訂有關的貨幣聯繫機制措施, 也十分有效 (e.g.公佈日每日的銀行體系結餘---即香港的銀行存於HKMA戶口的總結餘,和貼現窗LAF*的引入等)。尤其是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現時與各商業銀行建立的港元戶口、貼現窗及貼現率, 以至容許香港銀行公會把利率協議所規限的範圍僅限於儲蓄存款利率 (最新的為0.01厘, 較年初的0.001厘水平為高), 使銀行業可以根據資金流向而更有彈性地調節存貸款息口;

現在跨國資金仍然無法直接炒賣人民幣升值或加息, 於是跨國資金把焦點轉移至香港, 使港市充斥可觀的資金(即俗稱'熱錢', 使香港銀行'水浸'),銀行業根據現時特殊的流動資金現況作出調整, 是可以預期的, 也配合了聯繫匯率機制。

至於香港的商業銀行調低港元存、貸款利率 (我相信是非常短暫的), 會促使'熱錢'由港元存款轉至美元或其他高息貨幣, 使銀行同業的港元貨幣供應漸次減少, 最終可能調高港元利率, 收窄與美息之間的息差; 但最近大量游資流入香港則肯定對股市升勢短暫有利。

香港在實施聯繫匯制多年, 無疑因為以利率這金融工具作為調節貨幣供求和穩定7.8的匯率, 我認為必然有其利也有其弊(如通貨收縮等),但的而且確穩定的匯率成為穩定香港經濟的其中一個十分重要元素。

由是觀之, 一個相對建全而國際認同的匯率制度, 對穩定香港這麼小小的經濟實體有舉足輕重的關係和影響(現在芝加哥貨幣學派代表的經濟學者也是我的偶像Milton Friedman也如是說)。


(註*) 流動資金調節機制(Liquidity Adjustment Facility,或LAF)

版權所有 Copyright Reserved by tcwong©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