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信貸危機 vs 政府救市
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宣布申請破產保護後才發覺其在美國抵押貸款市場遭受數十億美元的損失, 而市場上債務總額為6.13千億。另外世界上最大的保險公司AIG美國國際集團也尋求緊急資金, 美國實質的中央銀行聯儲局一次過向AIG注入了850億美元, 並成為AIG的最大股東(國營化), 這是美國政府繼九月初挽救房利美和房貸美的另一大救市行動。此外, 美國銀行以500億美元收購美林證券集團股權, 以紓緩美林陷入的財政困難。信貸危機至今蔓延全球, 它也被視為"金融海嘯", 這惡果實際上是源於這些金融機構最初的過度相互借貸。最新的消息是美國布什政府建議使用7000億紓緩次按揭貸款的惡化。
現今的自由市場經濟制度運行究竟出了甚麼的問題? 假如沒有美國聯儲局及全球各國中央銀行聯手干預去挽救今次的金融信貸危機的話, 相信事情將進一步惡化, 因為沒有私人機構會願意冒這麼大的風險去貸款給人家解窘, 減少貸款繼而導致市場進一步流動資金不足, 加劇了信貸危機, 進而最終令致經濟活動停頓, 好像一個人體失去了血液的輸送而休克一樣, 市場上人們為求資金而沽售手上的資產, 令資產價格進一步下降萎縮, 甚是可怕的經濟景況吧! 理論上, 如果沒有中央政府的幫助下, 經濟將難免進一步崩潰, 況且全球經濟漸趨於一體化, 全球一起的經濟崩潰則肯定是不能避免。
但是從一個自由經濟市場理論支持者的角度來看, 任何政府的干預或紓困如中央銀行任意地降低利率(貼現率), 都會扭曲市場的資源有效率重配置, 誤導了市場和向市場發出錯誤訊息, 政府的救市行動肯定是不正確的。但不是這樣也好像別無他法; 故此政府對市場的反應, 也令我也質疑自由經濟市場能否透過自我的調節而返回平衡點? 尤其是在金融危機時期市場是否真的有效率? 但政府這樣挽救市場也可能客觀地鼓勵了那些市場的失敗者去進一步投機而不須付上錯誤決定的代價。
今次的金融信貸危機可能源於太多而複雜的金融投資衍生工具, 正所謂作繭自縛, 不幸地也累己累人。相信也是由於自1944年布列頓森林會議所協議的金本位制 (黃金官價固定於每盎司35美元, 並可互換) 於1971被美國政府及西方各國放棄, 金融的運作就只繫於人們對流通貨幣的信心, 當信心盡怠失時, 貨幣信用也同時崩潰而導致金融信貸危機, 從而導致最後的經濟衰退, 當然金本位制也有它的制肘, 因為金本位制也很容易導致通貨收縮現象, 但信用貨幣制度的確帶來繁榮經濟泡沫的迅速膨脹, 和泡沫爆破之後痛苦的經濟萎縮和衰退。
最新的報告是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已經起草了一項計劃, 利用美國納稅人的7,000億美元資金購買美國陷入困境的資產, 從而提供足夠的流動性資金來注入銀行以至整個金融體系。不過, 我卻十分懷疑布什政府此舉是否能夠真正結束今次來勢洶洶的信貸緊縮危機。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