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花"=花旗國的經濟表現
"燕"=為了挽救瀕臨衰退的經濟而不惜犧牲貨幣的購買力
中國國家統計局昨日發佈數據顯示十月中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增長6.5%, 又創下近十年來最高的水平,;其中食品價格上漲17.6%;香港特區的CPI也升約2%至3%, 街市餸菜加價, 油站燃油加價, 通貨膨脹勢必重臨大地。
印象深刻記得上世紀的1973年, 正由於當年剛入大學讀書, 生活迫人的體驗確令人刻骨銘心而難以忘懷, 當年美元狂貶而油價飛漲, 花旗國的財政預算都拿去填越戰的氹, 同時濫發鈔票而導致惡性通貨膨脹, 繼而透過貿易輸出通貨膨脹, 令油價及各式各樣的物價繼續飛漲, 正是"己所不欲而施於人", 即使當年花旗國總統尼克森(Nixon)虛晃一招, 制出了共和黨最不想出的經濟政策: "工資和價格管制", 結果民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普遍物價不跌而反升, 因為無人願意虧本而去生產而令到物品供應更匱乏, 造成雙位數的通漲率和高居不下的失業率, 也因此而發展了"理性預期理論"和隨後的"貨幣學派"及"供應經濟學理論"的興起。再看今年, 除了兩位數通脹以外, 其他的基本情況都出現了, 而以花旗國 聯儲局救市優先的策略來看, 似曾相識的"高通脹"歸來了。
"通貨膨脹"字面直譯的意義是是"流通貨幣數量的增加", 而經濟學的確切意義是:
通貨膨脹係指一般而非個別物價的持續而非偶爾的上漲, 即不是指只漲一次即停(once for all)的物價水準上漲, 通貨膨脹的衡量指標一般常用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來表示, 而比較合理的衡量指標是用政府統計局的隱含平減物價指數(GDP Deflator 或 implicit price deflator), 是一種透過比較實質GDP和名義GDP找出來的物價指數。
若經濟體系中局部因供不應求而引起某些物價相對地上升, 若貨幣供應流通量不變的話則不算有通貨膨脹, 因為其他某些物品價格必然相對地下跌, 這種局部物價相對地上升不是通脹, 故此生產價格上升不一定引起通貨膨脹, 甚麽"需求帶動"及"成本牽引"因素做成通脹是不一定對的。
也列舉三點通貨膨脹對於社會的影響 (影響者當然不止三點, 要論述的其實可以磬竹難書) :
一. 所得及財富的重分配現象, 不過若在人人可預期的通貨膨脹下, 各種生產要素的報酬率都可以與物價上漲率按同比例調整, 所得及財富重分配現象並不明顯, 故此在非預期的通貨膨脹的情況下才發生所得及財富重分配效果, 例如不利於持有大量現金的人, 當人們預期通貨膨脹發生, 他們會減少持有貨幣而多持有實物, 如最近重慶家樂福爭平貨而釀成的慘劇, 就是說明了人們對通貨膨脹預期的行為反應現象。
二. 社會資源分配的扭曲, 在市場價格機制帶動下, 價格機制引導資源分配, 各種生產要素都能使用到最有效率的用途(即整體社會達成巴列圖效率 Pareto Efficiency)。在通貨膨脹情況下, 特別是在非預期通貨膨脹下, 生產要素和物品及勞務之間的相對價格隨之改變, 因而引起資源分配被扭曲造成資源錯配或誤用的後果。
三.政府可透過製造通貨膨脹, 秘密地從人民手中搶奪資源財富。因此, 用一種隱喻的說法是政府透過通貨膨脹稅令經濟蒙受損害, 由於通脹的影響, 作為一個隱性稅, 這些資源的投資或使用價值由於誤用而貶低了。
also at http://tcwong.blogspot.com/2007/11/return-of-evil-inflationary-spiral.html
"燕"=為了挽救瀕臨衰退的經濟而不惜犧牲貨幣的購買力
中國國家統計局昨日發佈數據顯示十月中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增長6.5%, 又創下近十年來最高的水平,;其中食品價格上漲17.6%;香港特區的CPI也升約2%至3%, 街市餸菜加價, 油站燃油加價, 通貨膨脹勢必重臨大地。
印象深刻記得上世紀的1973年, 正由於當年剛入大學讀書, 生活迫人的體驗確令人刻骨銘心而難以忘懷, 當年美元狂貶而油價飛漲, 花旗國的財政預算都拿去填越戰的氹, 同時濫發鈔票而導致惡性通貨膨脹, 繼而透過貿易輸出通貨膨脹, 令油價及各式各樣的物價繼續飛漲, 正是"己所不欲而施於人", 即使當年花旗國總統尼克森(Nixon)虛晃一招, 制出了共和黨最不想出的經濟政策: "工資和價格管制", 結果民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普遍物價不跌而反升, 因為無人願意虧本而去生產而令到物品供應更匱乏, 造成雙位數的通漲率和高居不下的失業率, 也因此而發展了"理性預期理論"和隨後的"貨幣學派"及"供應經濟學理論"的興起。再看今年, 除了兩位數通脹以外, 其他的基本情況都出現了, 而以花旗國 聯儲局救市優先的策略來看, 似曾相識的"高通脹"歸來了。
"通貨膨脹"字面直譯的意義是是"流通貨幣數量的增加", 而經濟學的確切意義是:
通貨膨脹係指一般而非個別物價的持續而非偶爾的上漲, 即不是指只漲一次即停(once for all)的物價水準上漲, 通貨膨脹的衡量指標一般常用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來表示, 而比較合理的衡量指標是用政府統計局的隱含平減物價指數(GDP Deflator 或 implicit price deflator), 是一種透過比較實質GDP和名義GDP找出來的物價指數。
若經濟體系中局部因供不應求而引起某些物價相對地上升, 若貨幣供應流通量不變的話則不算有通貨膨脹, 因為其他某些物品價格必然相對地下跌, 這種局部物價相對地上升不是通脹, 故此生產價格上升不一定引起通貨膨脹, 甚麽"需求帶動"及"成本牽引"因素做成通脹是不一定對的。
也列舉三點通貨膨脹對於社會的影響 (影響者當然不止三點, 要論述的其實可以磬竹難書) :
一. 所得及財富的重分配現象, 不過若在人人可預期的通貨膨脹下, 各種生產要素的報酬率都可以與物價上漲率按同比例調整, 所得及財富重分配現象並不明顯, 故此在非預期的通貨膨脹的情況下才發生所得及財富重分配效果, 例如不利於持有大量現金的人, 當人們預期通貨膨脹發生, 他們會減少持有貨幣而多持有實物, 如最近重慶家樂福爭平貨而釀成的慘劇, 就是說明了人們對通貨膨脹預期的行為反應現象。
二. 社會資源分配的扭曲, 在市場價格機制帶動下, 價格機制引導資源分配, 各種生產要素都能使用到最有效率的用途(即整體社會達成巴列圖效率 Pareto Efficiency)。在通貨膨脹情況下, 特別是在非預期通貨膨脹下, 生產要素和物品及勞務之間的相對價格隨之改變, 因而引起資源分配被扭曲造成資源錯配或誤用的後果。
三.政府可透過製造通貨膨脹, 秘密地從人民手中搶奪資源財富。因此, 用一種隱喻的說法是政府透過通貨膨脹稅令經濟蒙受損害, 由於通脹的影響, 作為一個隱性稅, 這些資源的投資或使用價值由於誤用而貶低了。
also at http://tcwong.blogspot.com/2007/11/return-of-evil-inflationary-spira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