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29, 2004

美元貶值,利多於弊 ,本港出口更具優勢

美元弱勢有助加強本港出口優勢,尤其是出口歐洲的增長幅度將會大於美國;雖然美元貶值令本港有入口通脹,但目前本港通脹率未算嚴重,令生產成本增加輕微,故仍然惠及本港經濟。

本港息率持續應該低企,乃由於美元貶值令資金流入亞洲之故也,實有利於香港的營商環境;內地持續的宏觀調控只是去壓抑低效率的投資項目,故可降低通脹,也有利香港控制一般物價及生產成本,對本港經濟應該是好多於壞;宏觀調控以來,中國經濟的增長仍維持9%。

過去的一年,本港有10萬個新增職位,失業率由最高8.6%降至6.7%,只不過,香港經濟的轉型,令企業家對勞工質素的需求更高呢!

您又點睇?

版權所有 Copyright Reserved by tcwong©

Friday, November 19, 2004

The penalty point scheme introduced by the Housing Authority of Hong Kong (Application of the Law of Demand)

The penalty point scheme introduced by the Housing Authority of the HKSAR to promote estate cleanliness will get tougher next year with its tenants for many disdeeds.

Those living in public housing estates who allow stagnant water to accumulate or who let their laundry drip will be penalized with five points.
If its tenants caught using a public flat as an illegal food factory, they will be fined seven penalty points.

When a household has accumulated more than 16 penalty points, they'll be evicted.

According to the first law of demand, what would you expect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such new penalty scheme? (Students, give your response and get bonus marks!)

版權所有 Copyright Reserved by tcwong©

Saturday, November 13, 2004

資金流入香港使銀行充斥更可觀流動資金,反得減息應付, 為何?

近日國際游資('熱錢'hot money)流入香港,使銀行充斥非常可觀的流動資金而未能與美國作同步加息---(這在聯繫匯制底下應有的利率槓桿調整,使港元美元貨幣聯繫匯率制度可穩著1美元兌7.8港元匯價的大致水平), 反而減息應付, 為何? Why?

香港自1983年10月23日實施1美元兌7.8港元聯繫匯率制度至今已有21年, 曾經面對很多政治和經濟的衝擊, 金融管理局之執政者及港府決策者皆堅持不變, 尤以董特首曾聲言不惜任何代價去保衞7.8的聯繫匯率 (這樣的說法本身已違反了經濟學的最基本的原則及邏輯); 也是正因如此, 97年10月的同業拆息HIBOR曾升至接近300%, 97金融風暴後遺症就是香港的股票價值及尤其甚者物業價值不斷下跌, '負資產'的名詞應運而生, 很多不甘壯士斷擘者漸漸地加入'負資產'的行列;

也正因為政府堅持7.8聯繫匯率不變, 同時也利用利率槓桿功用令匯制發揮到預期的套戥效果; 實話實說, 金管局在這21年也不斷修訂有關的貨幣聯繫機制措施, 也十分有效 (e.g.公佈日每日的銀行體系結餘---即香港的銀行存於HKMA戶口的總結餘,和貼現窗LAF*的引入等)。尤其是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現時與各商業銀行建立的港元戶口、貼現窗及貼現率, 以至容許香港銀行公會把利率協議所規限的範圍僅限於儲蓄存款利率 (最新的為0.01厘, 較年初的0.001厘水平為高), 使銀行業可以根據資金流向而更有彈性地調節存貸款息口;

現在跨國資金仍然無法直接炒賣人民幣升值或加息, 於是跨國資金把焦點轉移至香港, 使港市充斥可觀的資金(即俗稱'熱錢', 使香港銀行'水浸'),銀行業根據現時特殊的流動資金現況作出調整, 是可以預期的, 也配合了聯繫匯率機制。

至於香港的商業銀行調低港元存、貸款利率 (我相信是非常短暫的), 會促使'熱錢'由港元存款轉至美元或其他高息貨幣, 使銀行同業的港元貨幣供應漸次減少, 最終可能調高港元利率, 收窄與美息之間的息差; 但最近大量游資流入香港則肯定對股市升勢短暫有利。

香港在實施聯繫匯制多年, 無疑因為以利率這金融工具作為調節貨幣供求和穩定7.8的匯率, 我認為必然有其利也有其弊(如通貨收縮等),但的而且確穩定的匯率成為穩定香港經濟的其中一個十分重要元素。

由是觀之, 一個相對建全而國際認同的匯率制度, 對穩定香港這麼小小的經濟實體有舉足輕重的關係和影響(現在芝加哥貨幣學派代表的經濟學者也是我的偶像Milton Friedman也如是說)。


(註*) 流動資金調節機制(Liquidity Adjustment Facility,或LAF)

版權所有 Copyright Reserved by tcwong©

Monday, November 08, 2004

經濟科裏的研究大都是論及生的問題

經濟科裏的問題研究都是論及如何滿足生的慾望(在已知的邊際制約的情況下如何使"功用"最大化), 而很少談及死的研究, 活著的人都只想滿足生的慾望, 卻從不敢談死, 人們都說舍不了死, 不正視死 ... ;

前兩天我有一親人身故, 又剛巧TVB作晚7:00pm的專輯節目談及一些自願機構已開始引領公眾大膽地正視死亡的議題; 論及"死", 真的可怕嗎? 末必呀!有人認為死並不可怕, 只是看你怎麼去對待"死", 只有敢於面對死, 才能更好的生。
有些哲學家認為"死"其實是"生"的一部分(即生死本同體), 故此死並不存在, 何懼之有?

閣下高見如何?

Friday, November 05, 2004

中港經濟關係唇齒相依, 您認為香港仍有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嗎?

歷史上香港和中國(特別是珠江三角洲)的聯系緊密,五十年代前,兩地的人流和物流是暢通無阻的; 但之後兩地的發展便起了變化,直到八十年代開始中國開放改革之前,珠三角的經濟發展幾乎是停滯不前,但是香港經濟發展就一日千里 ;

記得七十年代回鄉時,深圳至廣州的鐵路兩旁只是一片片的稻田和蔗田,而由澳門經拱北返廣州就 要九個小時的顛簸車程,幾乎沒有工業發展和城市建設;

但今時今日返廣州不需三小時, 高速公路寬闊平坦,經濟發展平均每年有15%,深圳人均收入每年有5,000美元,而香港經濟增長平均每年有5至6%已不錯了, 我個人相信不足十年的時間,香港和深圳的生活水平已沒有分別,收入和消費模式也會一樣吧!

面對珠江三角洲一帶地區的崛起,香港面臨極為大的競爭威脅, 香港還有相對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嗎? 香港相對於國內的人來說仍有強項嗎?

請各方討論討論!!

版權所有 Copyright Reserved by tcwong©

Tuesday, November 02, 2004

學制改革討論

教統局於本年(2004)十月二十日發表高中及大學學制改革發表諮詢文件, 建議香港學制為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及四年大學;

我基本上是贊成的, 因為教育的目標不單是增進學生知識, 也要啟發他們的思考, 並讓他們與社會時代俱進, 透過"通識教育" (Liberal Studies)讓學生懂得如何適應現在瞬息萬變的經濟社會, 及應付未來的社會需要及人生挑戰!

但是"通識教育" 的性質是應該為"開放式"(或"解放式")的教育, 即是非填鴨式的教育, 不該有固定的課本, 也不可能有固定的課本, 研讀的課題也不必一定有也不可能有一既定的或是固定的答案, "開放式"教育的目的主要是鼓勵學生主動找資料及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去思考及說出自己的看法, 並互相討論, 藉以深化對課題及問題的認識!

同學及朋友們, 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