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制設計論」美3學者捧經濟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昨日宣布,赫維奇、馬斯金和邁爾森3名美國經濟學家奪得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表揚他們在創立和發展「機制設計理論」方面所作的貢獻。這一理論有助經濟學家、各國政府和企業識別在哪些情況下市場機制有效,哪些情況下市場機制無效,促進資源有效分配。
舉一非常簡單的例子, 一個家庭有兩個孩子, 父母想分一個梨分給他們的時候, 一個不小心很容易大小分得不平均, 如是者基於自利假設, 必然分配不公, 除非假設年紀少的懂得"孔融讓梨", 但又資訊缺乏 (訊息不對稱), 那麼可以計設一個簡單而有效的機制或方法 (或稱"不完全訊息博弈"), 則是令其中一個孩子切而另一個孩子先選擇, 那麼切梨的孩子一定會小心和不偏不倚地分切, 這就是經過盤算做出利己決定的機制, 使各方利益得以維護而不致使資源分配被扭曲, 這也是機制設計理論的最最簡單例子。
一個好的機制設計, 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讓參與各方能夠基於自利原則, 把對方原本難以知道的資訊顯示出來, 訊息透明就容易達成資源分配有效率的目標。機制設計是基於人性自私的行為, 只要訂一些有用而針對性的規則或契約, 參與市場的各方們就會經過各自盤算而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決定, 那麼從自利的動機出發最後反而會提高社會的整體福祉。
瑞典皇家科學院發表聲明說,「機制設計理論」最早由赫維奇在1960年提出,並由馬斯金和邁爾森進一步發展,他們的研究有助解釋經濟交易時的機制和決策過程,例如哪種保險計劃在沒有濫用下提供最好的保障。這理論有助辨認出哪種機制可從交易中實現最大利益,提高賣家的預期利益。
有助最理想分配資源
這個理論類似博弈理論,可以應用於多方面,包括勞工問題談判、拍賣政府債券,以至最新的網上市場,並協助國家和公司在動盪時期更明白市場運作。邁爾森說受到另外兩位得獎人的啟發,表示他們1970年代末在這個領域經常合作,研究社會如何使用資訊,以分配資源。
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認為市場無形之手在理想情況下,可確保有效分配有限資源,但實際情況很多時都不理想,例如競爭不是完全自由、消費者沒有掌握全部資訊、私人生產和消費可能產生社會成本,而且很多交易不是在開放市場交易,而是在公司內、個人之間討價還價或在其他機構協調下進行。所謂機制設計就是市場交易制度的設計安排可影響市場傳遞的訊息。良好的市場制度有助降低訊息傳遞的失真,市場運作的交易成本也因此而降低,反之,則市場運作成本上升,由於種種原因令訊息好難完全透明,所以「機制設計理論」就是針對這些問題而發展起來的。
「機制設計理論」改善人們對最理想分配機制的理解,並說明了個人動機和私人資訊。這理論讓人分別出哪種情況下市場運作良好,哪種情況下市場運作不好,有助經濟學家辨別有效交易機制、規管計劃和投票程序。這理論現今不但在經濟學很多領域扮演重要角色,還應用於政治學上。
該理論有助於經濟學家區別在何種情況下市場機制有效,何種情況下無效,以幫助決策者制定有效的政策。
"機制設計理論"進一步發展了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納什的"博弈理論"。
瑞典銀行經濟學家弗勒姆勒謂三名得獎者發展的微觀經濟學理論愈來愈流行,三名得獎者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約1,194萬港元)獎金。
上文部分摘錄自文匯報 :--- "創「機制設計論」美3學者捧經濟獎"
The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2007:>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economics/laureates/2007/index.html
also at http://tcwong.blogspot.com/2007/10/mechanism-design-theory.html